1950年11月28日智策管家,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正式打响,长津湖战役成为其中最为艰难和惨烈的一战。回忆这段历史时,晚年的宋时轮曾深刻感叹,长津湖之战的困苦程度,堪比长征。而那些亲身经历过此战的几位军长更是直言,长津湖的战斗比爬雪山、过草地还要艰苦。
在长津湖的战斗中,第9兵团不仅要和美军展开激烈的殊死搏斗,还要应对零下40度的严寒天气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,极端低温对志愿军士兵的威胁,甚至超过了美军的攻击。根据统计,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斗中,由于冻伤造成的减员竟达30700人,而因战斗负伤减员的则仅为14000余人。兵团下属的12个师中,有11个师的冻伤减员超过了1000人,这足以证明极端低温对志愿军作战能力的巨大影响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第9兵团中有一个师几乎没有受到冻伤的困扰,甚至成为了唯一一个能全员参与追击美军的师,并且在战斗中取得了歼灭敌人一整营的优异成绩。这支表现突出的部队,就是20军89师。89师在长津湖战斗中的冻伤减员仅为400人,这个数字远低于其他部队,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89师师长余光茂在战前做出的一个决策,虽然这个命令当时显得有些荒唐。
1950年11月初,89师接到命令,要迅速从山东赶往朝鲜参加战斗。余光茂与政委王直立即组织部队,从山东衮州出发,通过军列驶向东北。当部队抵达沈阳时,余光茂收到通知,要求前往朝鲜参与长津湖战役。此时,余光茂注意到,随着气温的骤降,来自南方的战士们普遍感到寒冷。余光茂意识到,朝鲜的寒冷天气将远比沈阳更加严酷,如果战士们仅凭着南方的轻薄衣物,必然无法抵御冰冷的严寒,这将对未来的战斗造成巨大的麻烦。
经过深思熟虑,余光茂决定联手王直向上级申请,要求部队在沈阳停留一天,准备御寒物资。按照当时的战斗情况,这一请求本应难以获得批准,但幸运的是,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给予了理解并批准了这一请求。接着,余光茂下达了一个让全体官兵难以理解的命令——将部队原本为数不多的棉被拆开,取出棉花,用以制作手套、护耳、面罩和棉草鞋。部队的战士们当时对此表示不解,觉得此举完全不合理:原本就很冷,棉被本是用于保暖的,拆掉了岂不是更加寒冷吗?尽管如此,大家依然严格按照命令执行。
为了确保棉被能够高效改制,余光茂特意联系了沈阳的被服厂,要求他们抽调女工和缝纫机进行改制工作。得到了被服厂的支持后智策管家,89师的战士们和当地军属们一起,加入了这场紧张的工作。每床棉被能够改制成五副护耳、四个面罩和六副手套。经过这些努力,89师的战士们最终准备好了御寒装备,并随即开赴朝鲜。
进入朝鲜不久后,89师267团与美军陆战一师第7运输大队狭路相逢,出其不意的攻击让美军的运输队迅速溃败。在匆忙撤退中,美军丢下了约3000床高质量的羊毛毯,这些羊毛毯为89师战士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。围绕如何分配这些羊毛毯,战士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。最终,余光茂和王直商议后,决定将这些羊毛毯拆开,做成手套和脚套,均匀地分发给全体战士,而不是集中在少数战斗部队或高级指挥官手中。
在长津湖战役中,89师承担了主要的警戒和追击任务,表现出色。89师265团在追击美军时,成功与敌军展开白刃战,歼灭了200余人,俘虏了80多名美军士兵,彻底摧毁了美军一个步兵营。统计数据显示,89师在长津湖战役中的总伤亡人数仅为900人,其中战斗伤亡为500人,成功歼灭了美军700余人,显示出其出色的战斗力和余光茂的卓越指挥才能。
这些战绩的取得,与余光茂对当地地形的精准判断,以及他对战场节奏的把控密切相关。同时,余光茂对战士们御寒物资的充分准备,也是确保部队战斗力的关键因素。89师的老兵们回忆道,余光茂不仅关心战士们的身体健康,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,他总是力求让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时刻能够保持高昂的士气。
在一次战斗汇报中,267团曾提到,很多战士由于冻伤,已经无法再承受枪械的重量,有的甚至在敌人眼前无力追击。听到这些报告后,余光茂并未指责,而是深深叹息,表示“战士们太苦了”。他静静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,独自沉思。这种深切的同情与关爱,也正是他能够获得战士们忠诚与高涨士气的原因。
然而,89师从朝鲜战场胜利归国后,余光茂并未迎来荣誉与鲜花,而是面对了来自上级的严厉质问。他被责问为何擅自改变了军需物资的配置,违反了后勤管理条例。但经过充分的解释和调查,这一质疑最终得到了澄清。1955年,余光茂被授予少将军衔,翌年便升任20军军长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